正月初一的风俗 拜年、占岁、聚财
新年俗称“新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端”,由于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由于这一天仍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由于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端。
中国是个陈旧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从前依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认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刻。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运用建寅的夏历,以阴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运用殷历,殷历建丑,以阴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运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阴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运用秦历,秦历建亥,以阴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依然运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从头运用建寅的夏历,以阴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今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运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上任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议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编年。但阴历沿用已久,且有利于组织耕耘,因而,民间仍侧重阴历。
开门炮仗
新年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欢天喜地。
拜年
新年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老友家和邻那里恭喜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非常盛行,有些不用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手刺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方法,依据互相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先印象、牌位各行三磕头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顺次跪拜。能够停留吃饭、游玩。
二是礼节性的访问。如给搭档、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磕头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罢了,如比自己年长,仍应自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明谦恭。这种状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访问。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师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明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访问。关于左邻右舍的邻居,平日没有多大交游,但碰头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仅仅到院里,碰头互相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瞬间罢了,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拜年之分:拜年是向老一辈叩岁;拜年是平辈彼此贺喜。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校园,我们聚在一起彼此恭喜,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风俗,是人们辞旧迎新、彼此表达夸姣祝福的一种方法。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意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含向长者叩头施礼、恭喜新年满意、问好日子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贺喜。
古时,倘或坊邻亲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家丁带手刺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描绘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髦。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来往和飞片,门簿的主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祥讨口彩。至今的新年赠送拜年片、拜年卡,就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风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运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其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消耗时刻,也消耗精力,因而有些关系不大亲近的朋友就不亲身前往,而是派家丁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名字、住址和恭贺言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替代拜年。明朝出色画家、诗人文征明在《拜年》诗中描绘:“不求碰头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儿所言的“名刺”和“名谒”便是如今拜年卡的来源。拜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好,既便利又有用,甚至今天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分起,拜年又添“团拜”的方法,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跟着年代的开展,拜年的风俗亦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方法。现在人们除了沿用以往的拜年方法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