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有哪些风俗
到了小年,离新年也不远了。关于小年风俗,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是很了解,其实小年的风俗丰厚多样,究竟小年有什么风俗呢?
小年的风俗
小年,即每年阴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新年庆祝活动的开端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吃灶糖的风俗,有的当地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过小年的风俗1、贴灶神画像
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一起,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过小年的风俗祭灶2、吃糖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典礼,更有“糖瓜粘”的说法,意味着以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这个习气源自撒播已久的祭灶典礼。在民间,大众一向以为每家每户都有上天派下来的“灶王爷”,担任监督一年中做过的功德和坏事,直到阴历二十三这一天,需回来天宫向玉皇大帝报告,祭灶便是送灶王爷上天的典礼。
过小年的风俗3、剪窗花
小年的风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间一项。据介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姿态讨喜。
过小年的风俗4、做米饼
阴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风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涵义。
过小年的习5、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面上下扫洁净、擦拭桌椅、冲刷地上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完全打扫,做到明窗净几。一起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剪发新年”的说法。
过小年的习6、放鞭炮
过小年时,还有放鞭炮的风俗,因为这是年前的榜首炮,很重要。我国人过节都喜爱热热闹闹的,鞭炮的动静,能够烘托过节气氛,可是因为空气污染等要素,近年许多城市都是不让小年卖鞭炮、放鞭炮了。其实最重要的只要人团圆,家就热闹了,节日的气氛也就有了。
过小年的风俗7、写春联
“二十四,写大字”也是过小年的一种风俗。“写大字”便是要写春联,比方贴在大门上的,会是相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语句,体现美好愿望。
过小年的风俗8、吃饺子
北方区域在小年晚上习气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别,取意“送别饺子顶风面”。晋东南区域有吃炒玉米的风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爱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甜美。
过小年的风俗9、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新年的风俗。过了小年夜(阴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约请亲朋好友同享年猪宰杀后的榜首顿鲜肉——庖汤。
过小年的风俗10、吃年糕
在南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许多当地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日子一年比一年进步。
过小年的风俗11、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风俗,年粽是新年吉利的标志,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爱的食物做馅料。
过小年的风俗12、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以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必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歌谣有“岁晏村庄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色。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本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小年的风俗13、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剪发新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会集在小年前后进行。 小年的考究 1、祭灶王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因为我国人根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有必要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能够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我国人来说,“柴”(燃料)是日子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榜首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便有根本粮食也没有方法食用,所以在我国有必要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而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块、清水、料豆、秣 祭灶对联草;其间,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消融,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因而祭灶王爷,只限于男人。
2、饮食
过小年民间考究吃饺子,取意“送别饺子顶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区域,有吃炒玉米的风俗,民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