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有哪些风俗?

  三月三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阴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留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我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今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子孙沿用,遂成水边饮宴、城外游春的节日。阴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单纯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天主,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阴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建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建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国学帮材料下载网

  三月三也是壮族公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歌唱,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留念刘三姐,因而也叫“歌仙会”。

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预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物是深得仙女们的欣赏后撒播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外交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欢五色饭,把它作为美好吉祥的标志。除了阴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乃至新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以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祥和安全。所以,阴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分,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选择的枫叶。乃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子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安全。

  2、抢花炮

  在阴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安排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力争上游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以为来年最有福分,也最受姑娘喜爱。

  参加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打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法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矩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环绕。比赛场地一般设在河边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完毕。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造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修的珠子,标志着纯真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候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端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通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储,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摧残的瘦骨嶙峋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观呈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成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美好的日子。这便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艺人,妇女的动作轻盈美丽,男人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公民祈望丰盈的希望。

  打扁担的舞蹈方法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击打板凳,时而彼此碰击扁担。扁担在手中游刃有余,或正面、或不和、或旁边面击打,宣布的声响或脆、或沉,声声相异,构成节奏明快、崎岖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滚动,更使人目不暇接。技巧熟练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碰击声中轻松完结。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外交的好时机。每当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集合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点拨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一般是男青年先自动唱“旅游歌”,调查物色对手,遇到适宜的目标,便唱起碰头歌、约请歌。女方若有意就容许。男青年再唱问询歌,互相有了友情,唱倾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信口开河。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足,便趁旁人不注意,悄然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愈加甜美,遂订两姓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世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请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满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彼此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从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气,这一习俗一向沿用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大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新年,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大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办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新年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法表明道贺或吊唁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利和位置的标志,也曾是传递战役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运用。壮族每当婚丧嫁娶、搬家新居和隆重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气,铜鼓文明已经成为壮族日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