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中国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上元节、灯节。是夜,张灯结彩,猜灯谜,观焰火,吃元宵,赏月赋诗,相沿成习。隋、唐、宋以来,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载:\”每逢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连绵八里,列为戏场\”,参与歌舞得常达万人,自昏达旦,至晦面罢。过罢年今后的节日中,正月士五是特别热烈的节日。人们春节的余兴未尽,又迎来了灯节。人们把正月十五当小年过,一是吃扁食,二是点灯盏。这天晚上吃罢饭后,各家各户开端点灯花。将预先用绵纸做成的直径二三厘米的数十个甚至上在个灯蓊,盛在碗里,倒入香油拌和,用筷子夹出点着,门礅上、石条上、平棚上、墙头上、水道眼儿、厨房、门角落、院子四周、中心、门里门外,到处都放着点着的灯花,灯光如昼,幽香扑鼻。地上灯花起舞,天上明月高照,群星闪耀,使人有一种子如入仙界之感。1950年今后,跟着大众文化水平的进步,中国民间开端耍灯笼,有转灯、龙灯、花环灯、跑马灯、沙灯、丰盈灯,而且向神化偶像灯开展,奇巧百出,五光十色。尤其是县城,文化馆安排的灯展更为精彩,观灯的人群风雨不透。
十五这一天的焰火也十份壮丽。焰火由中国民间各区以一个大村为首筹办,十五前开\”点老杆\”。老杆上的各种干事,都用焰火体现。到时,远远近近男女老少,观者如集。老杆一点,两个多小时才干结束,上元这天,中国民间的各种文艺活动出串演竞赛,热烈非凡。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佳兆,由于“灯”与“丁”谐音。这一风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期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福女儿孕期安全。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中国民间风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
龙舟
龙舟
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中国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以为这样能延年益寿。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阴历正月十五日举办。节日这天,姑娘们便三五成群去偷别人家的菜,禁止偷本宗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由于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我们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我们把偷来的菜会集在一起,做白菜宴。听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一起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阴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打猎归来的风俗语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打猎归来拾掇猎物,兽头给打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世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今后,世人分食。后来逐步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配乐,由三十六名年青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