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阳节
阴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尽管称号不同,但各地公民过节的风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风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含义便是留念历史上巨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含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改邪归正,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其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身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昂扬,攻无不克,越国大北,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主张,应完全消除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毁谤栽赃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舍生忘死,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身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戎行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身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而相传端午节亦为留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含义是为留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身,其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表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留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修曹娥庙,她所寓居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含义是留念现代革新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业绩,乃与诗人节兼并举办留念,而诗人节亦因留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年少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新,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平,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勇敢牺牲。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风俗。在江淮区域,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抓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康复,所以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全国于端午时,一概粘贴,以驱邪魔。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芳香,妇人争相佩带,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发生的独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用。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看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细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必定防病效果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院子,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灭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一起的风俗。赛龙舟其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所以有许多人划船追逐解救。他们力争上游,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影,是为龙舟竞渡之来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留念之。借划龙舟遣散江中之鱼,避免鱼吃掉屈原的尸身。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端有龙舟竞渡,其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掌管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办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效法我国人作法,安排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赛龙舟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今后渐用粽叶包米替代竹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