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民间出产和日子风俗
出产风俗:
以往,竹山农人和传统的农业出产方法,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农业出产劳作习气换工(请人帮助后予以还工)。在冬春农闲时,许多农家老者和儿童背着粪筐,手拿小锄,沿路途、小沟及牛羊放牧当地拾人畜粪便用于庄稼肥料,有“扫帚响,粪堆长”的俗话,每家在房前屋后堆积废物、杂草烧火粪,以备耕种。
农人家家户户有养殖生猪的风俗,富户还养殖耕牛。穷家小户如需用牛犁地,以人工交流牛工或出钱(物)请牛工。在村庄年纪较长的男人基本上都把握部分传统出产东西的加工手艺,技艺精深的蔑匠、铁匠、木匠、泥瓦匠等在乡下很受重视,民间有“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的谚语。妇女纺纱织布,基本上是使用农闲或业余时间。新中国建立后,跟着封建土地准则的溃散,小农天然经济崩溃,传统农业的风俗逐步为现代出产技术所替代。
1 农 业
开工: 旧时,每当新年往后,农人都要挑选好日子开工,一般挑选年后的偶数日,正月初五被以为是“破五”,不事开工、制作等。开工前,大都农户带着供品、鞭炮、香表之类至土地庙敬神,或在田边地头点燃焰火,请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风俗至建国后逐步消失。
耕种 每年清明节前后,村庄浸谷种时,部分农户将浸好的谷种装在蔑器内,覆以稻草,摆在神龛前,请求神灵保佑出好芽。
栽秧 农户对种稻插秧很重视,简直全部农产都要提早几天作预备。插秧时人们彼此帮工,不付工钱,但要以酒肉相待。
锄草 县内中西部区域农人除草时,有的边锄草边唱山歌,或一个人领唱,世人随唱。南、北部山区农人锄草时习气彼此帮工,集结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由2~4人专司敲锣打鼓唱山歌小调,以动听嘹亮的歌调驱除劳作者的疲惫,以前进劳作效率。农业合作化后,团体劳作,人多势众,更为盛行。此风俗仍在高山区域沿用。
防鸟兽害 低山丘陵区域农人,长于绑扎草入,让其手捧扇子、棍棒,头戴草帽立于田间地头。风吹草人摇晃,俨然像农人在田间看护,借以避免鸟害。县内南北高山区,成群野兽出没损害庄稼,尤以野猪更为凶狠。农户每年在农作物临熟前都要在高高在上之处盖起高脚棚或窝棚,大都由男性农人带着火枪、锣鼓等整夜看护,不时敲敲打打,鸣放火枪,或燃起篝火,驱逐野兽。
庆丰盈 大都农户在收成时节,吃新粮恭喜丰盈。夏收时,先做一顿新麦面馍,或请邻友品味,或彼此奉送,贺喜丰盈。秋收时,先作顿新米饭,或做甜酒、糍耙等款待众邻,以示恭喜。农业合作化后,此习气逐步淡化。
栽树 村庄栽树也有少量考究,如坟场栽植松柏,房前屋后多植果树或竹子,不栽桑树,以为栽桑不吉利。有的农户还给果树上食,于腊月初八或岁除日在果树干上用刀切断,涂点腊八粥或团年饭于切断中,请求来年硕果累累。
养殖 村庄广泛撒播“鸡鸭蛋,油盐罐”、“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俗话。每年新年,农人均在牛栏猪圈粘贴“水草长生”、“六畜兴隆”、“槽头兴隆”、“牛羊成群”等吉利对联。殷实农户的耕牛身后,多不忍食,全尸埋葬。
2 手艺业
竹山手艺演员有铁、铜、金、银、锡、泥瓦、木、砌、石、蔑匠等,这些手艺业者多 数是上门做活。计工方法有两种,一是按天计工称“点工”;二是按件承揽称“包活”。雇主对匠人多以茶、烟、酒、肉款待。其间木、砌工参与造屋时,在开工、立门、竖架时都由主人家设宴席款待。上屋梁时,主人除设宴款待工匠及帮助者外,还要贴红对联,放鞭 炮,并给工匠封“红包”(喜钱),此风俗一向沿用。各行业演员都遵崇本行业的传统风俗,各有供奉的祖师,如缝纫师傅供奉轩辕黄帝,金属工匠供奉李老君,木、砌、石等工匠供奉鲁班。各行业能工巧匠还天然构成行会,在祖师诞辰期举办祭祀活动,由其领袖负 责筹办,祭祀的全部活动费用全由入会者分摊。各行会一般都有常设会址,由总管经办日常业务。会首由会员选举产生,担任拟定本行行规和祭祀礼议程序,并监督人会者自觉遵守。违犯行规者,承受赏罚。此风俗至民国末年已淡化,新中国建立后消失。各行各业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培育继承人。青年人想学艺者,或由师傅看中选定,或托邻里亲朋介 绍,经师傅赞同后成为学徒。学徒从师必择好日子行拜师礼,由学徒家备酒席,请中人(介绍人)和亲朋、族长等人伴随,举办收徒典礼叩拜礼,并签定收徒合同。一般都是3年出 师,3年内由师傅管吃、管住、管劳作、管穿戴,或随意给点零化钱,不给工钱。有的学满班师时由师傅送给一套东西,自立门户做手艺。有的班师时还要购置宴席款待师傅,奉送礼品,感谢师傅传艺。新中国建立后,各种演员仍有收徒传艺的习气,礼仪由繁到简。
3 商 业
不管大铺小店在开业时都要举办典礼。一般都要张灯结彩、贴对联、鸣放鞭炮、挂匾受礼、请客来宾,以示红红火火,财源茂盛,此风俗历久不衰。店内粘贴“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名副其实”、“目下说一是一,迟早市价不同”等条幅。大都商号雇有店员(营业员),其规则同手艺业者收徒大体相同,初期不给工钱,只管吃、穿、住,整天在店内劳作。3年期满留用,经过面议(多经过中人)付出工钱。具有才调的雇员,店东又信任其品德的,往往被委以重任,派往分店管事或当店东的总管。更具活动才能、长于运营理财者,被派往老河口、武汉等地栈房坐栈,办理进出货品。年终各分店及坐栈人员都齐集商号举办团拜活动。其间生意兴隆、获利多的商号,大摆酒宴以示贺喜。有的店东还要按店员的职务、才能、奉献大小封“红包(奖金)”。团年后,答应店员回家聚会,预定新年后倒闭时间,至期有必要准时到岗。腊月三十各商号都要张灯结彩,贴门神对联,并用红纸写上“计算天地”、“黄金万两”分贴在算盘或衡量衡器上,图来年吉利。新春正月初九,一般都财门紧锁,遇有会贺喜说吉庆话的乞丐给赏钱。此风俗,接近解放时已逐步淡化,新中国建立后均废弃。
4 水上运送
新中国建立前,竹山货品进出首要依靠堵河水运。木船分渡船和货船两种。“划子” 专供行人过河;“秋子”、“摆桨”、“神驳子”专运货或远程载运旅客。驾船的都有称谓,掌舵者称太公,纤夫称店员。太公中有掌舵(梢公)和揽头(掌棹)之分。梢公操纵安全,号令严正,处置决断,遇有慢待磨蹭或操作不当即喝叱、跺脚谩骂。船老板因行走江湖,一般都参与“青帮”、“红帮”,每到首要码头,有必要访问当地“青帮”、“红帮”头臼求其照顾,以便安全行进。船帮信仰杨泗爷,各码头建有杨泗庙,相传6月6日为杨泗爷生日。到时,般帮和大商号联合举办祭祀典礼,由世人推选的会首掌管,请道士做法事,大摆酒席,搭台唱戏,并恭请当地政界人物参与,其全部费用由船户与商号分摊,船帮规则威严,特别开船例规多,船头挂红布,事前备有雄鸡一只,还有鞭炮、香、烛、黄表、酒、肉等物。开船时由揽头的燃香、焚表、鸣放鞭炮,划破鸡冠,将其鲜血淋撒船头:太公带领众水手叩拜水神,请求神灵保护,一往无前。船离岸起航后,由揽头带领喊“号子”。飞行期间,忌说:“撞、打、沉、翻、搁、难、拖、捞”等不吉利词语。如遇船中老鼠上岸,当天便不开船,另择好日子起航。
二、日子风俗
1 饮 食
主食 各地民众广泛一日三餐,干稀兼食;早、晚多吃稀饭,正午干食。乡镇居民以大米、小麦为主食,玉米、豆杂粮次之,南瓜、薯类更次之。村庄饮食因地而异,县中西部区域以小麦、稻米为主食,玉米、豆杂次之;二高山区域以玉米、小麦、薯类为主食, 稻米次之;南北高寒山区以洋芋、玉米为主,面粉、大米次之。
蔬菜 蔬菜以自种家乡菜为主(乡镇买菜种类多),随时令产什么吃什么。冬春以食白菜、萝卜、青菜苔、芥菜为主,夏秋以食豆角、韭菜及各种瓜菜为主。各家各户均爱将白菜、萝卜叶、菜杆、菜心、萝卜、韭菜、辣椒、姜丝加佐料等腌制酸菜,还晒制豆豉、黄豆酱、泡青辣椒和做豆腐乳等。
吸烟 吸烟者的方法和层次随经济的开展而演化。晚清时期,村庄多吸旱烟,乡镇吸水烟。民国时期,输入纸烟,赋有者多啃咬。新中国建立后,长旱烟袋改作短旱烟袋,吸纸烟者日益增多,旱烟袋、水烟袋逐步筛选。
喝茶 以县城、溢水、保丰、擂鼓、官渡、田家为甚。县城居民和县西集镇有闲阶级人士早上榜首件事就是烧水沏茶。解放前仅有少量区域产茶,茶叶鲜叶经手艺炒制成绿茶。喝茶者惯用陶土小壶、陶土杯作茶具。喝茶费用颇大,殷实户终年喝茶,农产只在节日或请客客人时喝茶。解放后,竹山茶叶出产迅速开展,短期内广泛全县各地,县内自给-有余。制茶工艺精深,所产绿茶颇有名望,嗜爱喝茶者广泛全县。茶叶成为待客的佳品,也成为奉送友人的重要礼品。
曩昔竹山罕见的香蕉、苹果、柑桔、鸭梨、葡萄干以及月饼、蛋糕、饼干、乳晶、果脯等饮食物于80年代后热销城乡。
栽秧酒 栽秧时节,人们彼此帮工,不计报酬。主人提早几天做米酒、备盛宴款待帮工者。到时除正餐以丰厚的酒肉款待帮工外还备有“接腰”食物——于上午10时许和下午4时许将“过饷”食物(本家米酒、汤元、蒸馍)送往田间,供栽秧者享受。较殷实的农户还设宴约请近邻、本家、朋友共饮“栽秧酒”,彼此恭喜,请求有个好收成。
喝年猪汤 阴历冬腊月农户杀年猪时,都要煮几斤甚至几十斤猪肉和猪下水(内脏)请客邻里大人小孩饱食一顿,名曰“喝年猪汤”。回民宰杀畜禽更有考究,凡宰羊、杀鸡,必请阿訇师傅先祷告一番。
竹山日常饮食中有许多特征食物,有的盛行全县,有的只在县内某一地域盛行。
豆渣 将黄豆泡胀后磨成糊状,加以适量大米和青菜煮熟,吃时佐以辣椒和香莱,味美可口,具有很高的养分价值。
懒豆腐 将黄豆制成豆腐脑,放人大米,温火煮成粥。食用时以红辣椒汁加香油、食盐、香莱作调料,其味甜、咸、辣齐全。此吃法盛行于全县村庄,是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面面饭 南部高寒山区山民的主食。其做法是将苞谷糁加水拌潮湿,然后上甑蒸,蒸熟后翻甑,撒水拌匀后再蒸,直至熟透停止。吃这种饭一般佐以“合渣汤”伴食。大众说:“面面饭,合渣汤,吃丁心里才不慌”。
合渣汤 其做法和“豆渣”相同,但不掺大米,吃时配以千食。
三鲜汤 由羊肉饺子、豆制粉丝、五香牛肉片配以牛肉汤谐和而成。其做法是,置一大锅,里边放人大块牛肉、牛骨头和五香佐料熬煮,叫“熬锅子”。待牛肉纯熟之后,在大锅中心加上一个无底瓦盆,把牛肉拦在盆外,把包好的羊肉饺子、粉丝、五香牛肉片顺次放人盆中煮熟,佐以香莱,一次只煮一份。三鲜汤养分丰厚,祛寒活血,是晚年人的上好食物,此吃法在县城盛行。
羊肉火烧 是竹山县城清真教门的一种传统食物。将发面和油酥面揉和后,中心包羊肉、萝卜、五香佐料、辣椒制成的馅再压成饼,用炭火烘烤熟。此食物集酥、香、辣、热、鲜于一体,是冬天最佳食物。
腌菜 先即将腌制的蔬菜晒蔫、洗净、切碎,加盐搓弄入坛,噗水,15天左右即可 食用。青辣椒、白菜、萝卜、萝卜叶、豆角、韭菜、蒜苔、蒜头号腌后有酸味,故又称 “酸菜”,是许多人家终年备用的菜。在竹山有“一天不吃酸,走路打乱颤”之说。
腊肉 每当冬天农家杀猪后,将成形的肉块用炒过的热盐撤上抹匀,腌制2~3天。 在腌制的过程中还上下翻动几回,以便盐渗透肉中心,再挂上屋梁风干。南部山区农家还习气将抹上盐的肉上架,用松柏树技熏烤5~10天,然后上梁阴干。风干的腊肉炖煮时香气四溢,在当地有“茅草屋里腊肉香”之说。
酱豆 到了秋冬,将黄豆煮熟后捞入容器摊开,上盖树枝(挑选气味纯粹的),使豆发酵,然后拌以干辣椒粉、盐和各种五香佐料煎的水人坛。泡而不晒者,谓之“酱”,晾干者,谓之“干酱豆个儿”。
腐乳 俗称豆腐乳。将豆腐切成一寸见方小块,用开水捞往后放人用具中,使其发酵长白毛。然后用干辣椒末、盐、姜末、五香面等拌匀,入坛储存,半月后即可食用。
2 服 饰
竹山男女服装以黑、自、蓝、灰四色为主,衣料以棉布、市布、斜纹、卡叽、灯心绒、充细呢、平光呢为主,样式无大不同。60—70年代,青年人爱穿黄色军干服,干部 常穿毛(泽东)式制服。进入80年代今后,人们的穿戴、衣料种类、花样、样式日渐增多的确良、涤纶、呢绒、羽绒、乔其纱、柔姿纱等进入城乡千家万户,滑雪衫、茄克 衫、西服、连衣裙、皮大衣、皮鞋等购者积极,城乡无大不同。进入90年代,人们穿戴层次更高,款式更新频率高,穿戴寻求个性化。妇女戴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穿高级衣裙,力求时尚者广泛城乡,攀比之风日盛。
上衣 晚清、民国时期,男性成人一般穿开胸对襟与有大襟的短褂,下为大抄腰长裤。商人、医师、学者、城乡有钱人,冬穿长袍短褂,夏着薄长衫、衬衣。女人着长衫及膝或短衣长裤。村庄衣料均为土布,染成黑、兰、青色,也有印染成兰底白花的。乡镇赋有者衣料为绸缎、平光呢和黑、兰市布。豪绅穿戴特别,冬毛呢、裘皮,夏日杭纺、麻布、薄纱等。
头饰 清代男人留长辫,头戴瓜皮帽、毡帽、三垮帽。辛亥革命后,男女均剪掉长辫,男性留短发或光头戴弁冕及瓜壳、工人帽。清代,女人3岁缠足留满发,5至6岁开端梳辫,小时耳垂扎眼,大时戴耳环,晚年妇女梳挽发戴簪子,簪子为金、银、铜、玉、竹所制。
鞋袜 清代男性一般穿圆口布鞋和线织长筒袜,也有布袜。女人一般穿尖脚绣花鞋,富户及官家妇女穿弓底绣花鞋和线、丝长筒袜。
3 住 房
清代,乡镇居民住宅广泛矮小且建筑面积小,房子以砖木结构为主,土墙干打垒次之,草屋稀疏。款式多为“四合院”,一进两重,前有大门,后为厅堂,正屋两边为厢房,中心为天井。有的宅后加横房或两边加围房,宅后为花园,栽培花卉、果木、蔬菜。村庄住宅大都为“干打垒”,土木结构覆以泥瓦或石板,其次为草房,砖木结构罕见。豪绅富户住宅则为砖木结构,深宅大院,一进几重。
新中国建立后,贫穷农人分有住宅,中等农户大都采纳彼此帮工的方法制作新房,寓居条件逐步得到改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今后,村庄住宅大为改观,大都弃旧换新,为求巩固壮丽,改“干打垒”为砖木结构,改小窗为大窗,重视宽阔亮堂,有的还装置玻璃窗,粉刷白墙,水泥铺地,卫生条件亦随之改进。少量殷实农户制作钢筋混凝土高楼,城乡不同逐步缩小。
4 婚 娶
旧时,男女婚姻由爸爸妈妈包揽,遵照“爸爸妈妈之命,媒妁之言”,严格遵守门当户对的等级观念。旧礼教重男轻女,妇女须遵循“三从四德”,男人可一夫多妻,官僚富绅可买婢纳妾,一般人家收养童媳。旧礼教严格要求妇女守贞洁,寡妇不能再嫁。妇女被生意、赠送、绑架、绑架,或为妾或为娼或为婢,苦不堪言。男人也有苦衷,城乡穷汉终身难娶。
旧时,竹山婚娶礼仪极端繁琐,有托媒提亲、合八字、定婚、纳聘、填庚、花轿迎娶等一系列串程序。这期间,男方需花很多的人力斡旋,须花很多的资金买彩礼、金银首饰、高级衣料、家具,装修新房、购置酒宴款待来宾花销更大。女方也要购置陪嫁品、服饰、封红包喜钱,其费用并不亚于男方。其他婚娶方式有招赘、续弦、圆房等,礼仪程序较简略,费用开支较少。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废弃了一夫多妻和包揽、生意、重婚、收童养媳等封建婚姻准则,实施一夫一妻制,发起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礼从简,新事新办。干部职工中自由恋爱后举办新式婚礼以及游览成婚者日益增多。50年代, 干部职工成婚费用开支甚少,只花几元至几十元钱买点糖块、烟茶款待客人,就能完事。一般大众婚娶,仍多由“爸爸妈妈之命,媒妁之言”决议,添加“相亲”程序,即男女双方会晤,彼此攀谈。“定婚过门”,由男方带着礼品,约请介绍人同行,同至女方认亲。接近婚期,男女同至区乡人民政府收取成婚证书,然后举办婚礼典礼。婚礼时男方购置宴席,款待来宾,女方只要简略的陪嫁品,人们不再为筹办婚事而债台高筑,疲于奔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发起推陈出新,考究自由恋爱,婚娶典礼愈加简略,男女双方的花费均甚少。自70年代晚期今后,女方要彩礼,成婚讲排场、比阔气之风又开端盛行。 “过礼”要买衣料、皮鞋、手表、烟、酒、糖等物品,成婚时要大办宴席款待来宾。80年代,婚娶讲排场之风更为盛行, “过礼”开展到硬性索要高级家具、衣料、服饰、金银首饰、缝纫机、自行车、摩托车、家用电器等。村庄富户及乡镇迎亲要用小汽车,请客来宾多达几十席,少者花费几千元,多者达万元甚至数万元。进入90年代,讲排场、摆阔气、赛奢华之风有增无减。
5 寿 诞
竹山素有贺喜寿诞之风,婴儿有“洗三”、“满月”、“周岁”等礼仪。中青年人庆生日,亲朋街坊送礼致贺,名曰“做生”。晚年人过生日,由后辈、亲朋携礼品贺喜,名曰“祝寿”,敬称白叟为“寿星老”。祝寿礼品多为烟、酒、糖、糕点。一般于生日头天晚上,致贺者携礼品前往拜寿并参与宴饮,乡镇习气于生日当天正午设宴款待致贺来宾。90年代流行生日蛋糕祝寿,标志吉利、健康长寿。也有少量中年男女36岁生日时,约请友人赴宴,意在请求消灾降福,宦途坦荡,出息无量。90年代后,为亲朋36岁生日致贺已很广泛。
6 丧 葬
竹山丧葬,历来为棺殓土葬,礼仪程序随家庭经济状况而分繁简。殷实之家大多礼仪繁琐,花销较大。一般礼仪有送终、下榻、收殓、停灵、出殡、定时祭拜等。白叟弥留之际,亲属齐集周围默哀、跪地送终,然后焚化纸钱。断气后,讣告家门亲朋。趁尸身未寒,给亡者沐浴更衣下榻。下榻后给亡者口中放一铜钱,手中放一串“打狗饼”,脚用线绳绊着(俗谓“绊脚绳”)。棺内铺盖均用绫罗绸缎,谓“铺金盖银”。人殓后设灵堂,棺前设供桌,点长明灯,承受吊唁。亡者后辈,人人身穿孝衫(白色土布长褂),腰束麻辟,头裹白布,俗称“披麻戴孝”。孝子们在灵堂轮番守灵,一般停灵3日,特别亡者有停灵 7至半月的。此期间,还请阴阳先生看墓地和择出殡、下葬的日期、时间。旧时,停灵期间请道士做道场,或请和尚念经。吊唁者赠送祭品多样,有花圈、孝幛、火纸或化币。首要亲属送祭品不同一般,殷实女婿要备办猪羊作祭品,全猪全羊别离捆在两张方桌上,用人抬起,再配以灵屋等其他祭品到孝家祭拜。亡者身后的第三天夜晚要报庙,报庙行列前为乐队,乐队后边是手提灯笼的众亲朋,接着就是敲着响器的道士,最终是亡者的后代,身穿孝衫,手执袁板,分两处报庙,一是城隍庙,二是家庙。报庙后即进行封殓,孝子都围棺而立,意在与遗容离别。亡者亲眷则呼天抢地,痛哭痛哭。出殡的头一天晚间进行开祭,请礼生、歌童,大祭通宵,小祭深夜。出殡时,众亲朋送葬。
新中国建立后,丧葬风俗有所改动,多改为举办追悼会,灵堂陈设亲朋赠送的花圈,孝帐。安慰亡者时,或朗读祭文,或读悼文,后代着孝衫长跪答礼。出殡时,奏锣鼓,呜鞭炮,以花圈、孝帐为前导,后跟孝子抱灵牌,众随棺后。下葬时,烧草木灰暖墓穴,抬棺入穴,罗盘校对方位,掩土垒坟,子女绕墓凭吊,烧化纸钱,饮泣恸哭。葬后三日,众儿孙和亲朋齐集坟前烧钱纸,聚餐,祷告亡魂早升“天界”。今后每7天上一次坟。以“首七”、“五七”、“满七”为重。亡后一百天“烧百日”,子女除孝;满一年“烧周年”。三年后“孝满”,不再举办任何哀悼典礼。仅仅每年清明节和年三十吃过团年饭后,子女上坟烧纸钱。此风俗,跟着社会的前进,不断改动。
三、岁时风俗
新年 旧时谓之“新年”。新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凡外出成员都要在年前回家团圆。民间素有“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之说,不管穷富,各家均极力筹办新年的物资。新年分“小年”、“大年”:阴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过小年,这一天吃灶饼,送灶神,请求灶神“上天言功德,下界降吉利”。阴历腊月三十至来年正月初三是过“大年”。岁除日(阴历腊月的最终一天)全家聚会共餐,吃“团年饭”,家家张灯结彩,中堂安置一新,户户贴对联,鸣放鞭炮,烧香敬祖先。团年饭往后,紧锁财门包饺子。至夜幕降临,全家老少沐浴更衣,围炉烤火,长夜不眠,谓之“守岁”。零点由家长率全家成员出门放焰火、呜炮,谓之“出行”(旧时出行还要择时辰和叩拜的方位),接着进屋接灶神。清晨,后辈向长者叩头拜年,长者给小孩压岁钱。正月初一,大都不出门,在家“守财”。正月初二今后,亲朋彼此恭喜“拜年”。
新中国建立后,节前打扫卫生,张灯结彩,挂灯笼,贴对联。节日拜年、亲朋邻里互拜等风俗仍不变。政府每年都举办“新春茶话会”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团拜活动。80年代今后,人们交游活动逐步多起来,新年期间携礼品互访也日渐盛行。凡求人就事和处理危险,便奉送高级食物、名酒、名烟或高级衣物,甚至家用电器或封红包,沿用成风,成为社会坏处。党和政府虽千叮万嘱纠正此不正之风,但收效甚微,禁而不止。
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日夜晚家家吃汤圆,意在是年家庭最终一日大团圆,来日即要各奔出息,出外营生。正月十六日,男女老少盛装装扮,结队出外玩耍,名曰“游百病”。意在陶冶性情,舒活筋骨,消除忧闷,兼之拜神求佛,请求安全。
民间沿用“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风俗,元宵之夜家家悬挂彩灯,户户灯光璀璨,焚膏继晷。各地盛行“龙灯盛会”,尤以走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为大众脍炙人口。玩者舞姿翩翩,鞭炮焰火源源不断。到时万人空巷,争团聚观。此习气盛行至今。
清明节 旧时也称上坟节。这天,家家户户上坟祭祖,带着“清明吊”(用彩纸剪成的花条)、香蜡、纸表、供果等至墓地祭祖。新中国建立后,节期安排中、小学生给革命勇士上坟,向勇士敬献花圈,思念长辈功劳,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节日清晨,家家大门两边插放菖蒲、艾蒿,早餐吃棕子、鸡蛋、大蒜,表明奠祭屈原。午宴喝雄黄酒以求免灾祛毒,小孩不能喝酒,将雄黄酒抹在耳旁鼻根处。小孩穿戴花样新衣,胸前戴花、鸟、虫、鱼等各种款式的香袋,意在避邪。乡镇河滨搭台唱戏,水上龙舟、龙船竞渡,伐鼓、摇旗,呐喊声震慑两岸,借以抒情屈原的愤激之情,思念屈大夫爱国之志。
天中节 传说六月初六是老龙王晒衣(俗称晒龙袍)之日。此日若天气晴朗,家家暴晒其衣被、床布、衣料,既是敬神纳吉之举,又有避免发霉、虫蛀之效。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半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是日给祖先烧化纸钱,另给孤魂野鬼也烧化纸钱。大都喜鸣放鞭炮,意在驱鬼。少量在河滨放“荷花灯”,意在吊唁水鬼,并为家人免灾。上述风俗虽已淡化,但烧化纸钱、鸣放鞭炮之风仍未停止。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正午酒宴丰富,百口团圆。夜晚全家围坐,铺排月饼、干果、生果等供品敬奉月中仙女。然后全家边喝茶,边吃月饼、糕点,共赏明月,抒情秋收后的欣慰心境。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士人于此日登高观景,喝酒赋诗。村庄多以此日为婚娶之好日子。建国后,定为“白叟节”,到时由有关安排安排离退休老干部旅行,或举办座谈会并设宴款待,以表慰劳、尊老之情。
腊月八 阴历腊月初八谓腊八节。这天朝晨,各家各户都要用五谷杂粮、蔬菜等凑集八样煮熟食之,名曰“腊八粥”。意在安慰上苍:民间爱惜粮食,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